
山海情深,穗毕同心。岭南沿海的澎湃活力,注入西部群山的发展脉搏,一场跨越千里的携手同行,正在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黔货入湾,增收致富。在东西部协作工作组的支持下,毕节黔西打造了3个万头肉牛养殖示范乡镇,联农带农1437户增收致富,高品质牛肉走上湾区人家的餐桌。
稳岗就业,增强动力。织金县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人员熙攘,脱贫户在这里参与培训,每天可获来自东西部协作资金的40元生活补助。培训后的学员就业率超86%。
医教相济,增进福祉。在广州“组团式”帮扶下,医疗团队攻坚毫米之精,创造了罕见超重度脊柱侧弯矫治的成功范本;教育团队助力“带不走”的人才队伍茁壮成长……
自东西部协作的大幕拉开以来,广州、毕节两地不断深化“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立足政策、资源、人口三大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广州与毕节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高质高效谋深做实东西部协作工作,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携手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贵州赫桃姑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把天麻苦荞月饼、糕点卖遍粤港澳。 贵州日报 冯相清 摄

产业提质:大山深处发掘“财富密码”
乌蒙山深处,赫章县海雀村的万亩林海松涛阵阵。
村民文兴巧正在熟练地整理客房床铺,这处由自家新房改造的民宿,去年带来了44000多元的分红。
“东西部协作资金投入131万元筑起的河堤,挡住了雨季的洪水,护住了村民的庄稼地。”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均福感慨万千。此外,广州番禺累计投入1950万元支持海雀村,改造装修村集体民宿、新建培训楼、改造产业路等。
40年前,海雀是“苦瘠之地”的代名词。而今天的海雀村,已然焕发新生。
纳雍县李子村,薰衣草则演绎着别样的“山海恋”。
广汽集团结合汽车产业链需求,支持李子村打造集“种植—加工—开发—生产—销售”等环节的完整的芳香产业链,让迷迭香和薰衣草这些本地植物成了村民的“致富花”。

纳雍县厍东关乡陶营村露营基地,让村民端起“生态碗” 吃上“旅游饭”。 贵州日报 冯相清 摄
“现在薰衣草基地带给我的年收入有3万多块钱,在家附近工作可以照顾小孩。”李云在芳香产业园里边工作边说。广汽集团派驻毕节的帮扶干部李松伟介绍:“李子村芳香产业发展五年来,累计销售额已经超过3000万元。”

纳雍县李子村,广汽集团让迷迭香和薰衣草这些本地植物成了村民的“致富花”。
“致富密码”不仅存在于自然造化的青山绿水间,还在勤劳人民的巧手指尖下、机器轰鸣的企业车间里。
乌江畔,化屋村——一个曾被称为“悬崖下的村寨”的苗族村落。昔日攀悬崖出行的村民,如今用苗绣织就致富路。投入422万元的东西部协作资金,让苗绣从手工艺升级为产业。绣娘们手中的针线,不仅绣出了民族文化的传承,更绣出了美好生活的图景。

广州•织金“欢聚锦绣协作计划”,通过“培训+订单”帮扶模式,促进蜡染刺绣传统技艺传承发展。
大方县,天麻乡——“深山珍宝”正在成为当地名片。在广州天河区的对口帮扶下,大方天麻已开发出天麻酒、预制菜等30多种产品,综合产值从2020年的2.77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8.6亿元。2022年至2025年,协作资金投入5280万元,深刻改变了天麻产业的传统生态。
从传统养殖到非遗传承,从数字农业到文旅融合……穗毕两地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探索出一条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协作为纽带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书写着一个个生动的富民故事。

劳务赋能:百姓就业有了“立身之本”
毕节明月工艺美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灯火通明,工人们正埋头组装一批即将出口的高端动漫手办。
来自附近异地搬迁家庭的杨丹穿梭在工位间,熟练地指导新员工:“组装要用巧劲,不能蛮干。”三年前,她还是一名普通工人,如今已是月薪5500元的小组长。
“楼上安居,楼下乐业”。在广州天河的对口帮扶下,柏杨林街道建成6个社区车间,提供300多个“即来即上班”的零工岗位,让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也能在家门口就业。

贵州星美服饰有限公司承接大湾区时尚产业转移升级,实现了从面料开发、印花图案设计到成衣制造的一体化生产。
百姓就业有保障,学生就业有技能。织金县中等职业学校正在通过强化校风建设,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该校实训教室里,18岁的周昌阁正专注调试汽车发动机。“之前我在上学方面没什么动力,但在这里找到了方向。”周昌阁坦言,希望通过学校与高职院校的“3+2”合作,在完成中职学习后继续深造。
挂职该校校长的董成波,来自增城区职业技术学校。“行为管理、立德树人,对于中职院校的孩子们尤为重要。”董成波引入了增城的先进教学策略,“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到了谋生技能,就能实打实地改善家庭境况。”
学到“一技之长”,不仅能在家门口找到工作,还能去大城市闯荡。

广州港集团创新推出“广东技工·广州港班”智力帮扶项目,让山里娃毕业就能进入世界级码头。图为毕节职院学生开展实训。 贵州日报 冯相清 摄
针对劳动力技能与岗位需求错配问题,番禺区人社局今年上半年携45家粤企赴毕节市威宁自治县开展春季招聘,将粤企优质就业岗位推送覆盖更多威宁劳动者。
同时,番禺区建立劳务协作站,培育50名务工带头人。他们通过“亲带亲、邻带邻”的抱团模式,带动整村输出。威宁自治县五里岗街道搬迁户李永才在番禺企业稳定就业3年后,已带领23名同乡入职同一工厂,月均收入超6000元。
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威宁自治县今年有组织向广东输送务工人员突破4000人,打造出稳岗增收新成绩。
稳岗就业,就是让一户家庭长久脱贫的保障。广州持续推进劳务协作,助力毕节不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民生添彩:“医教组团”点亮幸福生活
一场关乎生命的极限救治,在毕节市纳雍县中医医院上演。
极重度脊柱侧弯患者代同学,躯干“折叠”着生活了16年,却因医疗条件与经济困难濒临绝境。
转机来自东西部协作机制。广东贵州两地迅速联动:南医三院开辟绿色通道,天河区筹集5万元手术资金,由广东顶尖技术、贵州在地关怀构成的立体救援体系高速运转。
经过跨越1500公里的救治,如今,代同学打开了新生的大门:身高增长18厘米,体重增至70斤,从佝偻蜷缩到昂首挺立;肺功能恢复90%,胃肠压迫解除。
不止在纳雍,毕节市威宁自治县同样感受到了广州医疗“组团式”帮扶带来的健康光照。
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番禺中心医院的驻点帮扶专家李广清在这里成功开展了首例“宫腔镜下曼月乐环锚定术”,既降低了切除子宫的风险,也大大减轻了患者因县外就医所带来的生活及经济负担。
番禺的医疗专家们以“3×3”制的传帮带模式,即帮扶期间遴选3名青年骨干医师作为徒弟,开展3项新技术新项目,通过手术演示及手把手带教,提升当地医生的手术技术水平,实现了“造血式帮扶”。

广州医疗“组团式”帮扶,大大减轻了患者因县外就医所带来的生活及经济负担,提升了毕节医疗水平。图为来自广州的医生在毕节市纳雍县中医医院开展问诊检查。 贵州日报 冯相清 摄
医疗帮扶如火如荼的同时,教育领域也在实现“零的突破”。
今年7月,威宁民族中学迎来历史性时刻,学校获评省级示范性高中,填补了这个160万人口大县的教育空白。广州市番禺区洛溪新城中学副校长陈学鹏正是威宁民中蝶变的见证者、亲历者、参与者。
曾经,面对县里的优质生源“留不住”的境况,挂职威宁民族中学校长的陈学鹏暗下决心,拿出了一份“因地制宜”的五年发展规划。他引入广州番禺的“研学后教”模式,推动“1带3”师徒结对,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与此同时,番禺区投入并争取各类帮扶资金超800万元,用于建设威宁民族中学校史馆、录播教室等,优化教学软硬件设备。
2025年高考,威宁民族中学本科上线率达96.60%,本科率位列毕节市公办高中第二,在广东帮扶贵州学校中排名第一。2025级高一新生中,全县前200名优质生源的本地就学率提升至往年的近4倍。

威宁民族中学获评省级示范性高中,填补了这个160万人口大县的教育空白。
医疗、教育等民生添彩,正是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打开大市场、延展产业链、实现高创收、打造幸福居……广州与毕节以协作为笔、以奋斗为墨,共同书写了一份关于希望、关于成长、关于未来的时代答卷。
撰文:李鹏程 柳时强 叶颖诗 牛宇飞
股票配资平台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