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城广州,一场体育盛会与一座城市的绿色转型正深度交融。
不久前完成十五运蹦床项目比赛的广州体育馆,“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垃圾分类,全民参与”等宣传标语在场馆内外随处可见。在观众入口、休息区、后勤保障区等垃圾高产区域,垃圾分类相关设施设备已完成设置。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筹备工作进入最后冲刺的关键阶段,羊城大地不仅跃动着紧张的备赛节奏,更澎湃着一股以“绿色低碳”引领城市品质能级双提升的磅礴力量。
赛事有期,绿色无限。当竞技的激情与环保的理性相碰撞,广州以赛事为支点,巧妙撬动城市发展格局,将全运盛会转化为驱动绿色转型的强大动能,生动诠释“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广州实践。

南方日报版面图。

顶层设计:从“办赛要求”到“全城行动”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筹备工作进入最后冲刺阶段,羊城大地不仅跃动着紧张的备赛节奏,更澎湃着一股以“垃圾分类”引领城市品质能级双提升的磅礴力量。
广州正倾力打造史上首个“碳中和全运会”,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将“绿色办赛”理念深度融入赛前筹备、赛中举办和赛后利用的全过程、各领域和各环节。
为此,广州印发了《广州市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期间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升方案》率先勾勒出行动蓝图,让宏观的办赛理念具象为可操作的分类指南。工作中,始终紧盯“办全运、提品质”的清晰目标,将赛事筹备与城市治理深度融合,确保每一项举措都能精准落地,让绿色全运的价值追求通过垃圾分类的实践深入人心。
这份专项方案秉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理念,聚焦“办全运、提品质”工作主线,明确从提升分类设施品质、营造浓厚宣传氛围、开展分类志愿服务、策划系列宣传活动、加大新闻宣传力度等五个关键维度协同发力,为赛事期间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清晰、全面的行动指南。

广州城管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投放了一批全新的分类设施,助力绿色全运。 张晓晨 摄
广州扎实推进垃圾分类成风化俗,推动比赛场馆和接待酒店成为分类课堂。所有行动都紧紧围绕“办全运、提品质”这一目标,确保资源精准投入、措施精准发力。
广州的垃圾分类工作超越了基础保障层面,更希望通过赛事驱动,实现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全程管理、全链优化、全民参与”水平的整体跃升,让“分类课堂”的效应从场馆酒店辐射至整座城市。
这一系列举措成功将办赛理念转化为城市治理的生动实践,让绿色价值在细节中彰显。
赛事终将落幕,但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应是永恒的追求。广州在筹备过程中,格外注重长效机制的建设,确保全运带来的“绿色红利”能够持续释放。
广州市通过构建“1+12”全运会生态环境保障工作方案,创新推出《广州赛区碳中和工作方案》,首次大规模运用地方碳普惠机制。这些制度设计将零碳场景理念、低碳城市游活动、零碳产品供应等措施有机结合,为绿色办赛提供制度保障。
“无废全运”理念的实践同样值得关注。通过实施《广州市“无废全运”行动方案》,举办“国际无废日”主题活动,加强“无废”理念宣传,广州正努力将全运会打造成为“无废赛事”的典范。
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被纳入“绿色全运”宏大叙事,从一项城市管理要求,升华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实践,为“十五运”注入了深厚的绿色内涵。

设施焕新:从“便捷投放”到“全域提升”
5月30日,十五运会广州赛区首个开赛的正式比赛项目——足球项目女子16岁以下组比赛在天河体育中心打响。前来观赛的市民在手握空饮料瓶犹豫片刻后,很快找到了一个配色明亮、标识清晰的分类投放点。
这个看似简单的日常场景,背后正是广州以全运会为契机,推进前端分类投放设施品质提升的生动缩影。
办好一次会,光有“面子”上的示范点还不够,更需要“里子”上的全面夯实。出现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崭新设施,正默默支撑着“绿色全运”的高标准要求,将赛时保障转化为城市环境持久提升的坚实基础。
着眼“办全运、提品质”目标要求,广州对接待酒店、赛事场馆及重要沿线的分类设施进行了系统性提质,酒店客房不再主动提供“六小件”一次性用品;餐厅推行“光盘行动”,并提供环保打包服务。

广州通过更新环卫设备实现垃圾资源化的更好利用。 张晓晨 摄
在场馆看比赛,观众入口、休息区等垃圾高产区域已完成设置,极大提升了便利性。全市累计配置更新果皮箱2000个、完成环卫设施品质提升1178座。与此同时,广州还投入新能源环卫车辆设备250台、投用无人清扫设备110台,更新喷涂环卫车辆394台,以更清洁的作业方式实现更好的垃圾资源化利用,助力建设绿美广州。
这些设施不仅外观整洁,更配备了正确清晰的分类标识,如同一位位无声的引导员,持续规范着市民与游客的投放行为。
在城市看治理,全市约3100座再生资源回收点构成了高效网络,输送了优质的“源头活水”,切实推动了从“分类投放”到“回收利用”的闭环管理,让“绿色全运”的理念贯通于垃圾处理的每一个环节。
此次焕新行动,超越了基础保障层面,致力于树立“品质标杆”,不仅为赛会提供了高标准的硬件保障,更将赛事期间的高要求固化为城市长效管理的新起点,实现了从保障“一时之需”到提升“长久之美”的跨越。
全运会,不仅是竞技体育的巅峰舞台,更是检验城市治理能力、展示城市形象、推动城市发展的重大机遇。据统计,围绕比赛场馆和接待酒店,广州已打造环卫保洁精品示范区100个,培育市级容貌品质社区30个。这些区域不仅是环境卫生的标杆,更是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的展示区。


全民风尚:从“志愿引领”到“文明习惯”
随着赛事陆续展开,身着马甲的志愿者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在累计开展的赛事活动中,他们活跃在各大场馆与社区的垃圾分类点:在场馆入口耐心指引、在酒店大堂细心讲解,更深入街道社区,将分类习惯传递给每一位参赛者、观赛者和市民。
广州充分发挥“志愿之城”优势,让垃圾分类从纸面规定变为可感可学的身边实践。这是广州借赛事东风,推动垃圾分类从赛场热点融入城市肌理、化为市民习惯的生动写照。
除了志愿服务,广州还构建了一张立体化的宣传网络。赛事场馆的电子大屏、地铁车厢、酒店宣传栏……垃圾分类信息无缝嵌入市民与游客的视线之中。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投放垃圾分类宣传视频超30000处,实现了“抬眼可见、举足即观”的浓厚氛围,让科学的分类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广州围绕“全民运动、全民分类”主线,创新策划了比赛场馆说分类、接待酒店话分类、参赛选手谈分类、赛场观众讲分类等系列特色活动。这些活动巧妙地将赛事期间的超高关注度转化为学习分类知识的强大兴趣,实现了“全运热度”与“分类知识”的双向赋能。

广州城管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投放了一批全新的分类设施,助力绿色全运。 张晓晨 摄
目前,全市累计开展12万场次的互动宣传活动,不仅点燃了全民参与的热情,更在全城推动形成了文明新风尚。
广州摒弃“为办赛而办赛”的旧思路,贯彻“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理念和“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将全运筹备与城市长远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实现了从“赛事场景”到“城市风景”的示范引领,通过全运牵引,广州正将垃圾分类的精细化管理模式从场馆、酒店、示范社区向全域推广,把赛时成果转化为长效治理机制,使得全运会筹备过程,成为一场覆盖全域、全民参与的绿色低碳城市升级行动,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推动城市品质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升级,走出一条以赛促建、以赛促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赛事为城市带来了激情,而广州正致力于将这份激情转化为持久的行为变革。当每一位市民和游客都成为主动的分类践行者,这座城市便成功实现了从办好“一个会”到提升“一座城”的深刻蝶变。
■ 数读
广州通过“办全运、提品质”,实现了垃圾分类从场馆到社区、从赛时到日常的全域提升,让绿色成为城市最动人的底色。
•硬件升级
配置更新果皮箱:2000
完成环卫设施品质提升:1178座
再生资源回收点:约3100座
•设备更新
投入新能源环卫车辆设备:250台
投用无人清扫设备:110台
更新喷涂环卫车辆:394台
•宣传覆盖
投放宣传视频:超30000处
组织系列宣传活动:12万场次
•志愿服务
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46.5万场次
■ 生动实践
开幕式场馆有座“绿色驿站”
不足十天,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第十五届全运会开幕式即将在这里盛大开幕。
一座以灰白色为主调的建筑,悄然伫立在绿荫之中。崭新的资源收集中心与周边景观完美融合,成为奥体中心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远远看,外观整洁现代;走近看,建筑外墙绘有全运会吉祥物和垃圾分类宣传图案。推开密闭式大门,内部空间宽敞明亮,各类垃圾桶分区摆放整齐,保洁工具悬挂有序。这里不仅是垃圾分类的中转站,更贴心设置了环卫工人休息区,配备了饮水机、应急药箱等设施,真正成了城市美容师的“避风港”。
“针对奥体中心以及附近的一系列改造工程,白天我们的设备会加强洒水,降尘的同时也能带走改造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泥污,保证路面的整洁。”天河区城市管理第三保洁所负责人张家权介绍,“巡检人员每天都会对重点提升区域的市容环境卫生进行全覆盖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协同各相关责任单位立行立改,并实行问题整改情况闭环管理,确保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问题迅速,问题整改到位。”
奥体中心所处的天河区结合十五运会的举办,今年聚焦投放点“硬设施”品质提升,以体育场馆、接待酒店为核心,以点带面有序推进老化破损投放点硬件设施设备升级改造,留好垃圾分类设施整洁规范的“初印象”。
围绕十五运会保障需求,天河区做实做细场馆及周边垃圾分类工作,一方面不间断对比赛场馆、训练场地、接待酒店的垃圾分类情况开展全面排查,另一方面指导场馆运营方科学设置分类收集容器、规范配置分类收运设施,并组织对场馆周边垃圾分类投放点工作人员开展专项业务培训,全面夯实保障能力。
改造一新的资源收集中心,不仅承载着垃圾分类收集的基础功能,更展现了广州用“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管理的决心。它如同城市肌理中的“绿色驿站”,默默见证着赛事筹备与城市品质提升的同频共振,成为“绿色全运”理念最生动的注脚。
■ 一线声音
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会展宴会部副总监王晓宇:
打造“无废”餐饮,共建绿色全运
10月中旬,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蹦床项目在广州体育馆举行,不远处的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酒店负责赛事期间的服务保障工作。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会展宴会部副总监王晓宇和团队深度参与了保障工作的全过程。从前期考察到房间设施检修、食品安全检测等基础筹备,再到根据运动员需求优化餐饮供给与出行安排,王晓宇与团队进行了周密准备。
在这一过程中,团队在垃圾分类方面更做了大量创新工作,不仅为参赛运动员创建无菌安全环境、为赛事的顺利举办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无废广州”建设贡献重要力量。
南方日报:这次参与十五运会的保障工作,你的团队进行了哪些准备?
王晓宇:自去年接到保障任务后,酒店管理层便牵头联合厨房团队、卫生专员及服务团队开展深度研讨,制定了完善的保障方案,并组织团队每周进行两次专题培训,重点围绕三方面落实工作:一是严守食品安全底线,筑牢赛事保障基础;二是科学规划营养搭配,满足运动员需求;三是提供定制化个性调整,提升服务精准度。
南方日报:在这一过程中,酒店在垃圾分类方面进行了哪些实践?
王晓宇:首先,我们组织全体员工参加垃圾分类专题培训,培训内容涵盖常见垃圾的分类、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以及突发情况的处理等。通过培训,员工能够准确引导宾客进行垃圾分类,提高公司垃圾分类工作的整体水平。
其次,在餐厅内,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包括在餐厅张贴垃圾分类宣传海报,在餐桌上放置“光盘行动”宣传牌,从源头分类减量,助力“绿色全运”垃圾分类宣传活动。
南方日报:餐饮服务往往会产生较多厨余垃圾,你们是如何进行分类处理的?
王晓宇:我们根据不同的垃圾种类配备了不同颜色的垃圾袋,垃圾袋紧套垃圾桶保证分类和储存不洒漏。同时,确保不同种类垃圾分开存放,每次投放后确保桶盖关闭避免交叉污染;垃圾收运服务做到分类收集、分类运输,不混装混运;垃圾日产日清。采用密闭车辆,不满溢、散落,不产生气味泄漏和污水滴漏,有效保障环境清洁。
南方日报:你认为酒店的这些措施对建设“无废广州”建设有何意义?
王晓宇:希望通过酒店的示范引领作用,提高客人的环保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黄舒旻
摄影:张晓晨
股票配资平台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