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放晴,不少驾车出行的市民都在路上感受到了刺眼阳光“热情”问候。入秋后,太阳光照射强度增强,“热情”的太阳带来了秋高气爽的好天气,却也给驾车出行者带来些许干扰。逆光行车刺眼、出隧道“光暗反应”、路面或前车及中控台反光等,这些情况会使驾车人眼睛受刺激感觉不适,影响视觉观察和判断,从而潜藏“瞬盲”的交通安全隐患。驾车遇阳光刺眼该如何化解呢?公安交管部门提示,开车时遇太阳光刺眼,不要慌乱,也不要“硬刚”,可以通过以下招法减弱影响,保障行车安全。
此种情况是存在一定季节性特点的,在秋季,一般都发生在7时至8时、16时至18时两个时段,而且多发于东西向道路沿线。驾驶人在行车过程中因阳光刺眼,致视线不清,无法及时观察路面情况,存在交通事故隐患。
行车中遇“瞬盲”,不要惊慌,保持冷静,降低车速,保持注意力集中,注意观察车身两侧的非机动车及行人,最大限度保证行车安全。
此外,可以合理使用遮挡板。当迎着阳光开车时,可以放下遮阳板,来阻挡光线影响。遮阳板可以放置在不同的角度上,建议驾驶人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调节遮阳板的角度。特别提示,遮光板勿放置在90度的位置,避免下沿位置过低,影响驾驶人对于信号灯的有效观察。
阳光刺眼引发的“光暗反应”,也是坑人不浅,尤其是从强烈的阳光下进出幽暗的隧道,一瞬间的环境变化,“光暗反应”会令驾驶人不适应。驾车驶出隧道时,由于光线反差过大,突然直射在前挡玻璃上的阳光特别刺眼,驾驶人像突然失明一样,此时易引发交通事故。
展开剩余50%这时有一个小诀窍,驾驶人可在出隧道前多眨眼睛,这样瞳孔就会自然缩小一些,遇到突然的强光刺激,更能适应这种光线的变化。驶出隧道时,不要匆忙加速,应该让眼睛缓一缓,看清路况后再提速。
此外,从光亮处进入隧道时,也要提防“黑洞效应”。“黑洞效应”是指进入隧道,光线从亮到暗,眼睛一下无法适应,一片漆黑,此时隧道洞口就像个黑洞。城市隧道都有灯,但光线强弱不等,进隧道前提前减速,开启近光灯,让眼睛更好地适应光线变化;开启示廓灯,让其他车辆更快注意到自己,更便于判断车距。
由阳光照射引发的驾车安全隐患,还有“反光”。路面在阳光照射下,地表空气密度不均,阳光产生折射形成“倒影”“虚光”等,严重影响驾驶人对前方路况的判断。此外,道路上有些车辆前后保险杠都贴有镀铬条,阳光直射时产生的反光也会影响视线。有的驾驶人习惯将杂物随手放置在仪表台上,某些车型中控台的材质也极容易反射阳光,阳光充足时,前风挡玻璃会形成平面镜效应,致前风挡玻璃上能看到车内人员和物品的镜面反射,影响驾驶人视线观察。
阳光照在前车、中控台、路面或水面上产生的眩光,都属于偏振光,可以佩戴适合驾驶使用的偏光镜,保障视线清晰。此外,保持挡风玻璃清洁。挡风玻璃上附着污物,遇阳光直射会严重阻碍司机视线,应及时清理。中控台上尽量不放置手机、纸质宣传品、矿泉水、香水座等易反光物体,避免危险发生。可以购买一个绒布防反光垫,有效避免中控台反光现象发生。上路行车遇“反光”车辆,保持安全车距,切勿跟车太近。(记者 徐燕 通讯员 焦轩 刘希萍)
发布于:北京市股票配资平台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