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越南海防港的集装箱码头,看着印着“中远海运”的货轮卸下苏州的电子元件,转眼又装满越南组装的智能手机驶向韩国釜山,这种无缝衔接的产业链舞蹈,正是RCEP框架下的日常图景。而五年前主动退出这场盛宴的印度,如今正为这个决定吞咽苦果——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印度与东盟的贸易成本比中国高出18%,制造业被越南、墨西哥甩在身后,连莫迪政府也开始悄悄托人递话“想重新加入”。
印度的战略失误看得人揪心。2019年莫迪高调退出RCEP谈判时,理由听着挺“硬气”:怕中国廉价商品冲垮本土制造业。可五年过去,印度非但没等来“世界工厂”地位,反而被全球供应链列车甩得更远。欧美企业搞“中国+1”战略,65%选择越南建厂,20%去了墨西哥,选印度的连10%都不到。更讽刺的是,印度对东盟出口额2024年反比2019年缩水7%,进口却暴涨23%,贸易逆差越撕越大。这哪是保护市场?简直是亲手焊死自家大门。
再看中国怎么玩转RCEP这张牌。RCEP有个核心规则叫“原产地累积”:比如福建工厂用印尼橡胶、澳洲铁矿造挖掘机,整机出口韩国能享受零关税。这招直接激活了区域产业链——2023年青岛海关签了12万份原产地证书,帮企业省下3.8亿元关税。安徽叉车集团更狠,靠着RCEP原产地规则,在澳大利亚市场销量一年猛增63%,关税成本砍掉750万。这种玩法下,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五年涨了31%,中间品贸易占到半壁江山,真正把十五国拧成一条产业链上的蚂蚱。
展开剩余52%印度最痛的伤疤是教育断层。世行报告戳破残酷现实:印度劳动力平均教育仅6.5年,70%工人只会拧螺丝钉。而越南工人九成完成中学教育,菲律宾工程师数量是印度三倍。更魔幻的是印度政策:一边喊着“制造强国”,一边把80%职教预算砸向只占GDP 10%的IT精英教育。结果富士康在印度工厂的流水线良品率不到中国基地一半,苹果生产线搬过去三年还在调试——没有合格产业工人,关税再高也护不住本土工业。
贸易成本差距像道天堑。中国和东盟通关时间压到48小时内,海关电子报关覆盖90%商品;印度清关平均耗时96小时,文件手续比中国多七项。物流更惨:云南到曼谷的澜沧江航道运一吨香蕉成本60美元,印度加尔各答到雅加达同样距离贵出110美元。这18%的成本差,让泰国榴莲在中国卖25元一斤,印度芒果在东南亚却贵到无人问津。
莫迪的后悔药来得有点晚。2024年连任后,印度悄悄放缓边境摩擦,派智库放风“RCEP能救中小企业”。可现实骨感得很:RCEP成员国已把原产地规则、关税减让表谈妥,印度想半路上车?要么接受更高要价,比如开放90%农产品市场(当初退群主因);要么看着中日韩越在零关税同盟里继续狂欢。更残酷的是,中国通过RCEP拉动区域内绿地投资2341亿美元,是2021年的2.2倍,这些真金白银早被各国瓜分殆尽。
发布于:浙江省股票配资平台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