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足选帅这台年度大戏,眼看着就要在一片混乱和尴尬中,推出一个谁也没想到的主角。
消息传来,那个叫米赫涅维奇的波兰人,正无限接近国足帅位。
这名字,你熟吗?估计大多数球迷都得愣一下,然后赶紧去搜。一个赋闲在家长达一年的教练,之前足协的名单里,他连前三都排不进,属于“实在没人了再考虑”的备胎。可足球就是这么魔幻,转了一大圈,热门候选人——什么普罗别日、斯科尔扎,甚至老熟人卡纳瓦罗——一个个挥手告别,最后,这块烫手的山芋,居然就要落到这位“最大黑马”的手里了。
这剧本,熟悉不熟悉?一股浓浓的“凑合过吧,还能离咋地”的味道。
中国球迷的心,早就被这套反复拉扯的操作磨出了厚厚的茧子。每一次选帅,都像是一场盛大的“画饼”仪式。一开始,风声四起,各种世界名帅的名字满天飞,什么斯科拉里二进宫,什么奎罗斯驾临,球迷们的心气儿被吊得老高,仿佛天亮了,救世主马上就要踩着七彩祥云来了。
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辟谣,婉拒,谈崩了……各种理由一个接一个,名单上那些闪亮的名字一个个暗下去。最后端上桌的,往往是一个你听都没听过,或者是在别处混得并不如意的“实用型”教练。希望的泡沫被戳破,剩下的只有无尽的失落和自嘲。这一次,米赫涅维奇的出现,几乎是完美复刻了这套“希望-失望-接受现实”的经典流程。
但,话又说回来,当下的国足,还有挑三拣四的资格吗?
菜,是原罪。当球队的实力已经跌到亚洲二流都摇摇欲坠的境地,当我们的球员连停球都让人心惊胆战,还去幻想请来瓜迪奥拉、克洛普,用传控足球去拯救一切,那不是天真,是痴人说梦。
所以,足协这波“退而求其次”,看似无奈,实则可能是一种痛苦的清醒。他们终于明白,现在的国足,需要的不是一个战术大师,而是一个能镇得住场子、能把一盘散沙捏合起来的“包工头”。
而米赫涅维奇的履历,恰恰完美契合了这个角色。
这哥们儿,绰号“波兰穆里尼奥”。一听这外号就知道路数了:铁腕治军,防守至上,纪律严明,主打一个让你不舒服。他的足球哲学里,华丽脚法、精妙配合都得往后稍稍,防守阵型的稳固、球员不惜力的奔跑和对抗,才是赢得比赛的根基。一句话,先立于不败之地,再图后发制人。
这套打法,简直是为现在的国足量身定做的。
看看我们的大爷们,进攻便秘,防守漏勺。想让他们打出行云流水的配合?别闹了。但要说扎紧篱笆,摆个大巴,用血性和纪律去跟对手死磕,这反倒是我们为数不多还能抓住的救命稻草。米赫涅维奇最擅长的,就是这个。
更有意思的是他“化腐朽为神奇”的过往。2022年世界杯,他临危受命,带着不被看好的波兰队,时隔36年再次闯入淘汰赛。虽然踢得不好看,场面极其被动,甚至有点憋屈,但结果是实打实的。对于渴望成绩的中国足协来说,这种能“把60分的卷子答到70分”的能力,诱惑力太大了。
这操作,不禁让人想起那个神奇的老头,米卢。
当年米卢接手国足,靠的也不是什么先进的战术理念,而是那句神神叨叨的“态度决定一切”。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情商,把一群大佬捏合成了一个整体,最终历史性地闯进了世界杯。米赫涅维奇和米卢,骨子里都是实用主义者。一个用精神原子弹,一个用铁血纪律,路径不同,但目标一致:在现有条件下,榨干球队的每一分潜力,拿到那个最重要的结果。
当然,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一个外教身上,本身就是一种赌博。米赫涅维奇的防守反击,在欧洲赛场面对强敌时或许管用,但到了亚洲,当国足需要作为“强队”去攻坚一些鱼腩时,他的战术储备够不够用?他那套铁腕治军,能不能管得住我们这些习惯了安逸环境的国脚?一年没工作,他的战术理念有没有落伍?
这些都是巨大的问号。
但对于已经输到没什么可输的国足来说,或许这样一场“死马当活马医”的豪赌,反而是唯一的出路。请一个务实的、强硬的、目标明确的教练,至少能给这支暮气沉沉的球队注入一丝血性,至少能让我们在面对泰国、越南这样的对手时,腰杆能挺得直一些。
别再谈什么长远规划,别再画什么青训大饼了。2027年亚洲杯就在眼前,世界杯预选赛的压力更是迫在眉睫。球迷们的要求,已经卑微到了尘埃里:别再输得那么窝囊,就行了。
所以,如果最终真的是这位“波兰穆里尼奥”走马上任,我们或许可以收起嘲讽,暂时忘掉选帅过程中的一地鸡毛,给他一点时间,也给国足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毕竟,在漫长的黑夜里,任何一束愿意照进来的光,都值得我们去珍惜。哪怕,它只是手电筒的光。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股票配资平台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