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天,这年头活久了什么魔幻现实都能见到。
就在我们还在琢磨着下顿饭是点外卖还是自己做的时候,德国政坛那边直接上演了一出高台跳水转体三周半,水花压得比奥运冠军还漂亮——那个被柏林精英圈子当“空气”、恨不得贴上“危险品”标签的德国选择党(AfD),民调直接干到了25%。
你没听错,百分之二十五。
这数字啥概念?
就是他们现在能跟德国的“百年老店”基民盟坐一张桌子上掰手腕了,而且还平分秋色。
这剧本,普京在克里姆林宫里看到了,不得默默地把珍藏的82年伏特加开了?
这送上门的“大礼”,简直比双十一的快递还准时。
这事儿吧,你不能光看个热闹。
这根火柴是怎么点燃的?
咱们得把镜头拉回到一个叫汉斯的老哥家的地下室。
汉斯,一个典型的德国中产,他可能这辈子都没搞懂过什么是“新自由主义”,但他看得懂自己每个月的能源账单,那上面的数字,现在瞅着比恐怖片还吓人。
就在汉斯为了账单愁得开始薅自己本就不多的头发时,电视上,那位基民盟的新掌门人默茨,一个走路带风、看起来永远像在盘算下一笔大生意的狠角色,在自家最重要的会议上,没跟大家谈理想,没画大饼,反而像个刚查完账的会计,两手一摊,告诉所有人:“各位,咱家社保的锅快揭不开了,再这么玩下去,大家一块儿喝西北风。”
好家伙,这一嗓子,比在教堂里唱摇滚还炸裂。
社会福利可是德国人战后最后的倔强和体面,现在你告诉我这“铁饭碗”有裂缝了?
这不亚于告诉一个巴伐利亚人,他喝了一辈子的小麦啤酒其实是工业酒精兑的。
默茨不是傻,他是真急了。
他就像一个发现泰坦尼克号船底漏水的船员,干脆直接拉响了警报,哪怕会引起恐慌。
这警报声,主流媒体听到了,布鲁塞尔的官僚们听到了,但最听得进去的,还是像汉斯这样的普通人。
他们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噼啪响:我的养老金、我的医保……是不是都要打水漂了?
就在这种集体焦虑的氛围里,选择党的人出现了。
他们不像其他政客那样西装革履地出现在电视上,而是穿着便服,走进汉斯常去的社区酒馆,点上一杯啤酒,拍着他的肩膀,用最简单粗暴的逻辑跟他说:“汉斯,你瞅瞅,你现在日子过得这么紧巴,钱都去哪儿了?不都让那帮政客拿去支援乌克兰了吗?咱们自己的工厂都快停工了,还得为了所谓的‘价值观’,跟俄罗斯断了便宜的天然气,你说这找谁说理去?”
这套嗑,糙是糙了点,但上头啊!
它精准地把一个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问题,转化成了一个简单的、充满情绪的“我们”与“他们”的对立。
它不跟你辩经,它只负责点燃你心中的那把火。
所以你看,选择党的异军突起,哪是啥“极右翼的回潮”,这分明就是一场大型的、用选票发起的“民间吐槽大会”。
德国东部,那片曾经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土地,更是这场吐槽大会的主力军。
统一三十多年了,他们总觉得自己像个后娘养的,经济没跟上,心里那股子怨气更是没处撒。
选择党一来,简直就是他们肚子里的蛔虫,把他们想说又不敢说的话,全用大喇叭喊出来了。
现在这牌局就有意思了。
桌子上,选择党手握重注,但其他三家(执政联盟、基民-盟)都明牌表示:不跟你玩。
他们想筑起一道“防火墙”,把选择党孤立起来。
可问题是,当牌桌下四分之一的观众都在为你喝彩时,这种孤立还有意义吗?
它反而像是一种认证,让支持者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多么“英勇”。
所以,普京是不是赢家,这事儿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欧洲最稳健的那个“发动机”内部,齿轮开始打滑了。
一场发生在别国的战争,竟然能如此深刻地撕裂另一个国家的社会。
德国政客们未来做的每一个决定,无论是增加军费,还是削减福利,都得先掂量一下那25%的民意。
这才是真正让人后背发凉的地方。
那道看不见的裂缝,已经从汉斯家的地下室,一路蔓延到了总理府的墙角,甚至正在悄悄地爬上整个欧洲大陆的版图。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谁知道呢。
反正,爆米花可以先准备起来了。
股票配资平台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