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场上终场哨响起的那一刻,比分牌定格在89:77。
台北队球员疯了似的冲进场内,替补席上的毛巾甩得满天飞。
中国球迷看得直挠头,上一秒还在为省队高兴,下一秒突然回过味来:"等等,他们干掉了菲律宾?这不是咱们两年都跨不过的坎吗?"
2023年8月那个燥热的马尼拉夜晚,中国男篮被克拉克森单节轰下24分的画面还历历。当时解说员嗓子都喊哑了,也只能反复念叨着:"防克拉克森!看住克拉克森!"这话跟寺庙里念经似的,可惜没有半点佛祖保佑的效果。克拉克森像台人形得分机器,咔嚓咔嚓就把中国队防线锯成了木屑。更憋屈的是去年杭州亚运会,菲律宾派来的都是些三十多岁的老球皮,布朗利那几个神仙球投得中国队员直瞪眼,活像看见邻居大爷在小区篮球场秀了个360度转体扣篮。
可台北队这次揍菲律宾的架势,简直像是翻开中国男篮的作业本照着答案抄。陈盈骏那场比赛打得跟疯了似的,32分跟不要钱一样烧。这个在CBA北京队打球的伙计,平时联赛里也没见他这么撒欢,到了国际赛场反倒成了中国男篮最缺的那种"关键时刻敢操刀"的狠角色。
中国男篮这些年跟中,咱们的青训在培养温室里的花朵。14岁开始分位置,后卫就练运球,中锋光练篮下。结果培养出来的后卫不会突破,中锋一到国际赛场就被小个子耍得团团转。咱们的联赛怪得很,关键球都给外援打,本土球员站在旁边跟礼仪小姐似的,就拿着托盘等大佬们往里装分。
有个圈内人说起这事直摇头:"你看台北队那个陈盈骏,在CBA也就是个中等偏上的后卫。可人家从小在野球场打出来的,什么场面都见过。咱们的青训营跟流水线似的,出来的都是标准件。"
这届亚洲杯的数据挺有意思。中国男篮在关键球处理上,失误率高得离谱,最后五分钟的命中率比台北队低了将近15个百分点。这不是技术问题,纯粹是心理发虚。就像考场上看到最后一道大题,手抖得连字都写不利索。
篮球评论家老徐说得挺形象:"咱们的青训就像在组装手机,每个零件都达标,拼在一起就卡顿。人家台北球员从小是在篮球江湖里摸爬滚打出来的,管挺有意思。2023年世界杯被菲律宾打爆后,中国男篮的队员就躲在更衣室里不说话,队医说有人把手机关了整整一星期。去年亚运会输给菲律宾二队,有球迷拍到赵继伟在球员通道拿拳头锤墙,手都捶出血了也没觉得。咱们的队员不是不想赢,是不知道怎么赢了。
资深篮球记者老马揭开个内幕:"中国男篮集训时找过心理辅导师,结果发现球员普遍有'关键球焦虑症'。这病根还是在联赛里落下的,平时关键时候都是外援扛着炸药包上,突然要自己来,手能不抖吗?"
台北队的打法给上了生动一课。他们没什么复杂战术,就是陈盈骏带着球往里杀,活像菜市场大妈抢特价鸡蛋一样果断。这不就是克拉克森和布朗利打我们的招式吗?以暴制暴愣是被他们玩明白了。中国男篮这些年找外教、改打法,把简单事情搞复杂了。就像家里电视机没信号,不检查插头先想着重烧系统。
更扎心的是数据对比。上赛季CBA季后赛最后两分钟,国内球员出手比例只有23%。而东京奥运会八强球队,这个数字普遍在60%以上。这话让联赛老总听见,估计要跳脚:"外援不上谁看球啊?"可问题是你联赛再火爆,国家队员就跑到日本联赛训练的方硕说过:"人家训练完加练投篮,咱们队员加练签名。不是说签名不好,但你得先把球扔得准啊。"
说来也魔幻,中国篮球搞职业化比台北早二十年,投入资金是百倍的差距,结果在培养核心球员这事上,愣是被弯道超车了。这跟养孩子一个道理,有的家长把孩子时间排满补习班,有的放养在胡同里疯跑,最后反倒是野路子孩子心眼活泛。
赛场边那位中国台北队的女教练喊战术不用战术板,就手掌卷个喇叭筒喊闽南语。中国男篮的教练组倒是装备精良,平板电脑都人手一台,暂停时五六个教练围一圈,活像急诊室会诊,结果开出来的方子还不如赤脚医生管用。
中国男篮要真想摆脱"恐菲症",光换教练没啥用。得让联赛的外援少打点英雄球,咱们的球员多挨几次绝杀球。就像学烧菜,老站在大厨旁边看,不如自己动手把菜炒糊几次。要不以后见着菲律宾,怕是连人家老年队都要输。
股票配资平台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